探索蕴藏于中国民间的古建筑雕刻艺术的内涵及其外在表现形式,研究中华民族在建筑艺术方面的世俗民风。以展示木、石、砖雕刻艺术在中国古建筑中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 古建筑装饰构件;木雕;石雕;砖雕;雕刻艺术
在我国古建筑中,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当是饱浸乡风民俗的建筑装饰构件艺术。分布于各个古建大院及广泛遍布于千家万户的民间雕塑,是重要的民间艺术品之一,它和劳动群众风俗习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民间雕塑品种繁多,内容特别丰富,大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题材。从雕塑制作材料分类,大致有石刻、砖雕、陶塑、木雕、竹刻等,大多数的民间雕塑均有着各自的特征,也有着不同的丰富的民俗内容,充分展示了中华大地的世俗风情,体现出我国特有的民族心理意识和审美观念。笔者这里主要选择民间木雕、石雕、砖雕即三雕(以下简称三雕)作简单阐述,意在探索蕴藏于中国民间的古建筑雕刻艺术的内涵及其外在表现形式,研究中华民族在建筑艺术方面的世俗民风,展示木、石、砖雕刻艺术在中国古建筑中的特殊地位。
一、三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男人走出家门出外做生意和为朝做官,能够光宗耀祖和体现自己成就的就是回家盖房,营造宏宅秀第、风雅自居且互相攀比成为时尚,另一方面,商贾文人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往往表现得对自己的住所格外精心。毕竟“兼济天下”的愿望不能实现,只好将满腔心血倾注在自己落根之处,算是独善其身了。失意内敛的商贾文人总是习惯于将最好的东西藏匿在家中,然后幽闭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品位着三雕里的芳华和故事,做着名成功就的梦。三分追求,七分无奈,这样的抱负只能与自己面面相觑,然后消失在似水年华中。
这些成功或失意的官宦商贾文人绝大多数有着雄厚殷实的经济基础,又具有相当的人文知识及审美情趣,加上民间能工巧匠的技艺日益精湛,在林林种种的古建筑当中三雕艺术日渐形成并推向极致。这方面的代表当数黟县洪村的著名古建筑承志堂。承志堂是清末徽商汪定贵于清咸丰五年前后营造的宅邸,据传,当时建造承志堂花去了白银60万两,木雕上镀黄金100两。整座房子似乎都是三雕工艺品,登堂入室,满目芳华,到处都是精雕细刻的砖、木、石雕构件,琳琅满目,清新淡雅。尤其是享誉天下的志诚堂木雕楼的木雕艺术,更有一种芳华绝代的味道。据说屋内的木雕由20个工匠整整雕刻了4年。由此可见整个古建筑的经济价值及其雕刻艺术的精美程度。
二、三雕艺术的概念及发展形式
三雕艺术的概念。三雕是指石雕、砖雕、木雕。三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既为艺术构件又是画龙点睛之精品。
石雕:中国石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的石雕艺术日趋成熟,出现许多杰出的石雕艺术品。195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商朝的虎纹石磬,刻石磐上虎造型优美,刀法纯熟洗练,线条流畅自然。秦汉至唐代是石雕艺术的高峰阶段,从秦汉的纯朴粗犷到精致完美的唐代石雕艺术。诞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顶礼膜拜的石雕精品。雄壮威武的秦陵兵马俑、精致完美的菩萨立像、高大雄健的昭陵六骏、出神入化的赵州桥浮雕双龙献珠……均闻名世界,被誉为人类历史宝库中的明珠。石雕多用于牌坊、碑刻、墓葬、勾栏、踏步、柱磉、门框、抱鼓、石狮。
砖雕:早在东周时期就开始有了砖雕。砖雕主要用于门楼、门罩、花窗、照壁装饰。后来经过不同时代的发展,到北宋时期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适用的范围也开始逐渐越来越广泛。明尚古朴,以浮雕、单层次为主。清趋向多层次透雕,技艺精细。早期的砖雕是用空心砖和画像砖发展而来,是在湿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种图像,砖雕成品之所以能经受数百年的日晒雨林,是因为它是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首先根据图案,做出对应的模具,其次将泥料制成胚胎,放入窑中烧上几天,冷却后就可以出窑了。虽然砖雕基本上做成了,但这只是一般的初加工,若要是细加工,还要进行做旧处理,主要对雕刻部位进行磨光打细,使其更加具有艺术价值。雅俗共赏是砖雕的一大特色。在古代,由于砖雕对整座建筑起着“点题”作用,突显户主的身份和意趣爱好,因此,砖雕艺术以其精美的鬼斧神工传承于世。砖雕主题有花卉、人物、鸟禽以及演戏场面等,其创意主要源自古代民间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美好祝愿。用料多为水磨青砖。
木雕:我国木雕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不少初具雏形的工艺品,至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拍板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椁板的阴刻,发展到产生立体圆雕工艺。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绘画、雕刻技术精致完美。施彩木雕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发现的最早的木雕艺术品是在河姆渡出土的木雕鱼和辽宁新乐出土的木雕鸟。浙江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雕鱼,呈“T”字形,象手杖柄,柄上刻有横线、斜线和直线。另一件木雕鱼长11厘米、高3.5厘米,很像一条活泼的游鱼,是一件纯供欣赏的艺术品。秦汉时期的木雕工艺,在承袭春秋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发展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如漆木鹿的造型既生动逼真,又简括凝练,各个部位与整体和谐,刀法爽洁、明快,确为难得的战国时期木雕工艺中立体圆雕的佳品。经唐宋至明清我国木雕作品日趋完美。木雕在古建筑雕刻、从表现形式来分,有镂空雕刻、浮雕、浅雕、立体圆雕、镂空贴花等。木雕一般采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木材,如楠木、紫檀、樟木、黄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为材料。
古建筑中的三雕涵盖广泛,民居、祠堂和牌坊等为其物质载体。三雕的主题常为生活风俗、民间传说与戏文、神话故事。题材内容广泛,大致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吉祥图案,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平安如意”、“松鹤延年”、“龙凤呈祥”;二是有描写帝王将相与先贤事迹的,如“唐肃宗宴客图”、“董卓进京”、“长坂坡”、“三英战吕布”;三是戏曲人物,如古代英雄、小说演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供人们欣赏品味;四是直接表现当地人民现实生活的题材,包括耕种、收获、桑蚕、纺线、织布、放牧、狩猎、裁缝、商贾、情爱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百子闹元宵”、“渔樵耕读”、“金钩垂鱼”;五是人们熟悉的飞禽走兽,如鸡、鸭、鹅、兔、猪、牛、马、鹿、蝙蝠、鱼、虾等以及植物花卉、蔬菜瓜果之类。
三、外立于像内凝于神的三雕文化艺术
古建筑中的三雕艺术构件,外立于像内凝于神。笔者认为至少有这样几个特点:即日常琐事与生活理念融合,社会场域与自然山水融合,人情伦常与哲学精神融合,平实朴拙的线条图案与曲径通幽的艺术理念融合。三雕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手法,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有以各种几何形体为内容的;有以动物来表示生趣的;也有以谐音字来表示吉祥如意的。例如:(1)象征。如牡丹象征富贵,松鹤、桃子代表长寿,蝙蝠象征福到等。(2)隐喻。如一品清莲隐喻为官清廉,喜鹊登梅隐喻喜上眉梢,石榴、葡萄喻意多仔多孙,鱼跃龙门隐喻升官进禄
等。如乔家大院的砖雕《葡萄》,径粗叶茂,葡萄粒粒饱满,线条飘逸流畅。喻意多子多孙。(3)谐音。比如用喜鹊、鹿、蜜蜂以及猴子来表示“喜禄封侯”,还有“喜事连(莲)年”、“鹿鹤同春”、“三羊开泰”、“五福(蝠)捧寿”、“喜鹊登梅”、“岁寒三友”等。又如花瓶谐音平安,莲子谐音连生贵子,鼎谐音银锭、定力,蝙蝠谐音来福等。如常家大院的砖雕《鼎.瓶.蝙蝠.葡萄》,蕴含一定平安,一定幸福,一定多子多孙的意思。
三雕艺术意蕴深厚,耐人寻味、引人入胜。首先表现为艺术观赏价值。三雕作为一种历史的民间工艺,始终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着各族劳动人民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理想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显示着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艺术风格上讲究形神兼备,富有动感和气势,具有一种震慑人心的动态美和神态美。在艺术特征方面,突出纤巧、精细、神奇,含有细节语言,富有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如有“广东大宅门”之称的顺德碧江金楼古建筑群内的核心建筑金楼木雕,经历一百多年仍金碧辉煌、美仑美奂,步步入境、处处堪画,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散发着远古香气,似乎在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古老文化辉煌的昨天,让你可以触摸到那些早已远离我们却又是清晰如昨的旧梦。又如太原大院文化中三雕这种装饰艺术凝结着强烈的审美意识和热情的审美情绪,把“情、理、艺、趣、神”融为一体,达到很高的审美境界。木雕、砖雕、石雕这三朵奇芭在太原大院文化中显得粲然夺目,俯拾即是,美不胜收,一宇之上,三雕骈美。可谓“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一些大门上的砖雕精美异常,在薄薄的砖面上,甚至能刻出七八个层次来,里面的人物呼之欲出。如“西天取经”图,木雕中的师徒四人形象生动,仿佛随时都可以从木雕中跳出来似的。又如徽州,明清年间,三雕艺术发展最为鼎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艺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艺术意境。雕者执刀有力,运刀自如,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体现了刀法与艺术一致,内容与风格统一的手法。三雕真可谓是徽州人民的艺术创造、智慧的结晶。徽州三雕与建筑整体配合得极为严密稳妥,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内涵之深,令人叹为观止。它深深地吸引了中外游客和考古者。始建于宋,大修于明嘉靖年间的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的木刻花雕艺术又是一个佐证。古祠木雕采用浮雕、镂空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除了梁勾、梁托和门楼的雕龙画凤、历史戏文之外,整个落地门窗的木雕布局有荷花、花瓶、百鹿三种图案。各种荷花随风招展千姿百态、亭亭玉立;有悠悠漫步、回眸引侣、幼鹿吮乳、母鹿抚舔等各种形态的梅花鹿在自如生活;各种形状、千刀细刻、精致美观的花瓶,犹如仙境般令人陶醉。其次,思想文化价值。现存的三雕,是中华文化的袖珍缩影。三雕的存在,无论对建筑美学、民俗、礼仪、祈福等都弘扬着中华文化,又是历史的印记。存在与宣传本身,就是一种弘扬。人们从现存的三雕艺术中,足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特色、风姿和辉煌,看到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力量。从现存三雕的大量实物和史料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三雕艺术的信仰、风俗、风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道德观等无不渗透着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如从裳樾的牌坊就可以看到忠、孝、节、义的行为气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三雕在文化中的地位微乎其微,但三雕却在狭小的空间里努力拓展,从小做大,从偏做广,直至把三雕溶进文化,溶进伦理之中。如黟县卢村志诚堂的木雕楼就有刻画当年陶渊明隐居的悠然生活,以荷叶作酒盏的木雕,荷意味着“和为贵”及“出于污泥不染”,教育后人清清白白做人做事,“百鹿图”意在祝愿祖祖辈辈延年益寿;“花瓶图”象征着世世代代平安的生活憧憬。再次,祈福与忠信。三雕装饰的题材反映这方面理念的有如下几点:(1)吉祥如意,安居乐业,主要有四季花卉、吉祥花果、瑞兽等。如牡丹花开、喜雀登梅、鹤立寿石、狮滚秀球、鹿奔松林、蝙蝠、仙桃、石榴、佛手等。山西王家大院的石雕《贝叶》,叶面刻有“敦安”两字,古印度用贝叶写佛经,也叫贝叶书。“贝叶”祈盼全家平安。民居雕刻贝叶实属罕见。(2)加官进禄,光宗耀祖。主要有福禄寿三星、一路连科、封侯挂印、一品清莲、鱼跃龙门等。(3)忠、信、孝、义的民间故事。如岁寒三友、苏武牧羊、张果老的老态龙钟,钟离汉的朴实无华,韩湘子的宽广豪放,篮采和的善良耿直、唐夫人乳姑奉亲等二十四孝故事。
总之,三雕艺术构件在现存的古建筑中,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他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建筑装饰艺术上曾经的辉煌,也是世界建筑艺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尽管经历了岁月的变迁、风雨的侵蚀,至今仍然绚丽夺目。毋庸置疑,三雕工艺――我国古建筑装饰艺术宝库里的奇葩,在中国和世界的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应在保护、重视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让现存的三雕文化艺术在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及社会和谐发展中更加流光溢彩!
信息来自网络,更多古建砖瓦新闻知识访问www.gjzwc.com 欢迎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