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乾县刘家古建砖瓦厂官方网站!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乾县刘家古建砖瓦厂

咨询热线:13488495685
乾县刘家古建砖瓦厂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古建知识
  • 产品专区
    • 古建砖瓦
    • 砖雕
    • 龙
    • 脊
    • 瓦
    • 兽
    • 挑角
    • 古建瓦件
    • 灰瓷片
    • 铺地砖
    • 城墙砖
    • 白灰
  • 工程案例
  • 古建鉴赏
  • 销售市场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手机:13488495685PHONE
产品专区

古建砖瓦
砖雕
龙
脊
瓦
兽
挑角
古建瓦件
灰瓷片
铺地砖
城墙砖
白灰

联系我们

乾县刘家古建砖瓦厂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灵源镇
电话:13488495685
联系人:王经理
手机:13488495685
邮箱:2121423581@qq.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建筑改变中国系列论坛 古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2-06-09 00:00:00点击量:

北京林徽因、梁思成故居被拆事件再次将古建筑的保护推向公众视野,到底蕴含了我们传统建筑艺术结晶的那些古代建筑现状如何?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艺术的魅力和生命?为此作为具有媒体使命的新媒体公司,我们真挚邀请各位专家共同讨论切磋,旨在唤起更多公众对这些即将逝去历史的重视。

  主题:建筑改变中国系列论坛 中国古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论坛时间:2012年2月17日9:30-11:00

  论坛地点:搜狐网络大厦12层大演播室

  特邀嘉宾: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 马炳坚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原副会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单德启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王明贤

  以下为现场直播实录:

  【主持人】:各位搜狐焦点的网友、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建筑改变中国,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创新”的现场。这一期是建筑改革中国系列的第十二期,也是2012年 农历新年后的第一期,非常感谢各位嘉宾和网友的支持,也给大家拜一个晚年。

  今天我们建筑改变中国的议题叫做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创新,我们还有一个很应景的副标题叫做“我们还有多少历史可以拆除”。最近其实大家都了解到北京林徽因、梁思 成故居被拆事件再次将古建筑的保护推向公众视野,到底蕴含了我们传统建筑艺术结晶的那些古代建筑现状如何?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艺术的魅力和生命?我们也 想通过这个论坛能够唤起更多公众对这些即将逝去历史的重视。

  今天我们也是就这方面的话题邀请到了三位重量级的专家: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原副会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单德启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马炳坚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贤

  首先因为我们说到了梁林故居,记得上次采访单教授的时候,您说过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能不能首先对这个事情发表一些看法,梁先生的故居您也是去过的吧?

  【单德启】:被拆的这个没有去过,好像在新闻里也没有宣传的那么多。但是知道这个故居有一个所谓的“太太客厅”。

  【主持人】:您对梁林故居被拆的事情有什么看法?

  【单德启】:最近还有一个蒋介石故居被拆的事情。现在总的来说是大拆大建充斥在我们国家,毫无分析、毫无论证、毫无法制来治理。关于梁林故居的现象我个人为要做一个比 较科学的评论,否则他住的地方都不能修缮、不能改造、不能拆除,那也不行。要说梁思成故里,不知道哪个是故里,可能需要比较权威的学术机构进行认可与分析,哪些是需要 保护――原封不动的保护,哪些是可以修缮、改造的,哪些是可以拆除的。现在国家文物局、省市文保单位,挂牌的也已经非常多了,但是缺少保护的细则。据我知道,比如说日 本,“国宝”级的“文化财”评定是非常慎重的,相当少。而国家和社会基金投入却相当多。我们这里是把它挂个牌,叫产权单位或者老百姓不能动,因为“名人故居”数量非常 之多,这些古旧建筑的维修、保护甚至比买一栋现代住宅花钱还要多。你说怎么办?老百姓自己出不了钱及地方政府没有钱,国家文保经费业有限。你把它挂个牌,住户不能动了 。因为这些建筑大多是要住人的,他生活在那些老房子里,年久失修,又不方便,比如说漏雨、潮湿、采光通风不好,卫厨设施欠缺等等。一概不能动也是不行的。所以我觉得, 对于这些已列入或待列入的、国家省市不同级别的“保护”对象,要做具体分析、论证,要有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比方说,一类是这个“故居”建筑物非常有特色、甚至是建筑史 上的经典,那么就应该原封不动。一类是这个“故居”建筑物一般,甚至过去也增增补补改造过,而它却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或者是名人许多故事的发生地。那就起码可以 维修、改扩建。或许还有一两类,比如说毁掉了的废墟等等。在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保护细则,有的方面是强制性的。强制性的条文进入法制,你拆了不该拆的就要追究法律责任 。“破坏文物”入罪,就跟醉驾一样。现在这类时多,有种种原因,多了也就见怪不怪,法不责众。客观来讲,这个保护细则,制止毁坏等等只是治标,没有治本,因为整个国家 、整个社会没有对保护、传承、弘扬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有足够的重视,现在打着建设、发展的旗号进行破坏,甚至不亚于文革的打砸抢。我有时无可奈何的说,下几代中国人恐 怕不知道自己的祖宗在哪里了。是耸人听闻吗?恐怕没有几个知道有个林徽因了。

  【主持人】:马老师刚才说到文物都是不能拆除的。这个事情引出来维修式拆除这样一个说法。您对这样一个提法怎么看?今天国家文物局还回应了这个事,出了一条新闻。

  【马炳坚】:我个人认为这个提法是为这件事情辩护。凡是文物都不能拆除,拆除以后再修起来就不是文物了。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文物只能修缮,怎么修缮,根据文物损坏 的情况来确定。不能说只要坏了就拆,拆完了再建。这个说法不成立。梁先生故居是最近才确定为准文物,因为房子的状况比较差,不太完整。但是梁先生在那里住了很长时间, 而且很多事情都跟那个房子有联系。所以应该保护起来。

  【主持人】:我昨天在网上看了一下,我看到网上您对圆明园的重建问题也是颇为支持的。

  【马炳坚】:现在中国人的思维很绝对化,不是黑的就是白的,没有中间色。这个想法有问题。圆明园基本的意见有几种:一种是就是现状,不能动,叫做废墟派。其实我觉得圆 明园的废墟已不存在,当初烧完以后是废墟,破壁残垣,你还能看到被烧毁的痕迹。现在成了郊野公园了。现在也不能称为遗址公园,因为遗址都埋在土,没有发掘展示。圆明园 五千多亩地都在那里荒着,你说它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是很多年轻人去了以后看不到,废墟没有了,遗址也没有。现有的这些展陈、资料我觉得都做的不够。所以圆明园的完 全恢复也是不可能的。我的想法是,首先第一步,根据2000年的规划,首先把圆明园的山形地貌恢复,这个据我所了解正在做,那个并没有被英法联军烧毁,后来到是被我们自己 的人破坏了不少。当时也不是把所有的建筑都烧光了,只烧了一半。最近我看了一部分史料。说英法联军烧了之后,到了一九二几年,中国人自己开始盗运、偷东西,把石料和砖 料都运出去改房子。王怀庆搞自己的园子,从那里面运了三年。当时北平市政府把围墙拆了修马路,这都是中国人自己当时进一步的破坏。这个破坏有历史原因和过程,现在你叫 它废墟,基本上没有废墟了。遗址公园也没有达到遗址公园的要求。所以我的想法是首先把山形地貌整治出来。另外,要把遗址进行挖掘展示给大家,让大家都能够看得到具体的 建筑和基本的形态。另外,按照规划确定的恢复一部分,大概占10%也好,百分之十几也好。这样才能形成对比。我还建议要做两个东西:一个是圆明园的全景模型,它在鼎盛时期 的模型。这个模型也比较好做,因为现在有资料。横店已经做了一个模型,大概是五十分之一,很大。人们可以在上面转圈参观。既然想展示英法联军掠夺过以后的模型,就做一 个烧过的模型。有了这些内容以后,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就是一个郊野公园,没有起到教育作用,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单德启】:马先生刚才讲的我很同意。废墟派也好,重建派也好,你提的这个建议很好。我在德国汉诺威博物馆,我就看到他们陈列了四个城市模型,一个是汉诺威最初成为城 市的模型。第二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前的模型。第三个是二战轰炸,战争废墟成片的城市模型。最后一个是现在的。

  【主持人】:王所长给我们聊一聊对于传统建筑保护的看法。

  【王明贤】:首先我对于梁林故居被拆除的这个新闻感觉很震惊。因为梁思成先生是中国保护文物建筑的先驱,居然把他的故居建筑都拆了,这有一种象征意义,说明有的人连老祖宗都不要了。梁林故居应该是他们在营造学社时候的故居。梁先生和林先生,1928年回国以后先到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之后到营造学社,单德启先生是梁先生高的足,我在这里班门弄斧。三十年代他们在北总布胡同的那个故居, 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很有意义。梁先生和林先生在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建筑正是居住在这里。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讲,他们的那个故居是中国当时著名的文化人的沙龙。三十年代的文学、艺术、建筑研究都是一个高峰。这个客厅见证了很多现代文化史的重要事件。但是现在说它是太太的客厅,好象林徽因先生不同意。实际上是谢冰心写了短篇小说《太太的客厅》,传言是讽刺林徽因的。林先生看了以后不太高兴,所以两个人不怎么来往。林先生和梁先生居住过的地方,它本身就是一个四合院,具有建筑研究的价值,现在把它拆除了,我很意外。但是我又不意外,因为这是中国六十年来我们对老北京城、对古建筑态度决定的。1949年当时梁思成先生看到北京现代化建设,他就给中央递 了一份建议,关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心位置的建立,就强调要保护北京旧城,另辟新区。但是很遗憾的,最后梁思成先生的方案被否定掉了。所以现在北京在老城区里盖大量新的建 筑,新旧建筑混杂,进退两难。北京城市现在面临很大的困难,就是因为没有采用梁思成方案。第二,北京大量的拆北京的城墙,五十年代就拆的差不多了。而且在五十年代中间 还有批判梁思成先生大屋顶的运动,在建筑学报上,甚至还在一系列的报纸上都批判梁思成先生。我觉得批判梁思成先生,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冤案 。我们从五十年代回忆下来,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打击。从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接下来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胡风批判,包括批判梁思成先生大屋顶,这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四大冤案,对中国的知识分子造成打击,对中国的知识分子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的建筑师、知识分子应该从文化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主持人】:我们今天还想聊聊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和特点,我去年参加过马老师的新书发布会,《大壮营造录》,也是讲了中国古代文化建筑的特色。能不能请马老师给我们讲 一讲目前北京现存的古建筑,中国古建筑的脉络主要的类型和特点有哪些?

  【马炳坚】:就北京的古建筑来说,一类是宫殿。第二类是坛庙,这是皇家祭祀用的。第三类是苑囿,颐和园、北海,现在的中南海,这都是过去的皇家园林。还有已经被烧毁的 圆明三园,香山等。第四类是皇家的陵寝,东西陵、北京的十三陵。再一类是宗教建筑寺院、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还有王府衙署。再一种,商铺、古代的老商业街。再一种民 居也是大量的,就是被毁坏的很严重。应该有八九种、十来种。总的来说,现在国家级的文保单位,过去的皇家建筑,包括宫殿、坛庙、苑囿、陵寝这个相对来说保护的比较好, 因为国家也比较重视,一般人不敢随便去动它。相对来说,民居四合院、商业建筑这都破坏的很严重了。建国初期,北京大概有三千多条胡同,现在剩了不到一千三百条胡同,而 且是破败的。保存的这些胡同也都是改造过的。另外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情况,原来独门独院的四合院现在基本上没有了。现在除非是有一些高层领导或者是有钱的企业家住的私 宅或者会所还是独门独院的,现在都是大杂院。这种大杂院不是四合院。四合院就是一家一户的,一家一户一个院子。这些怎么保护?如果是拆除性的保护那就完了。但是一点不 拆也不现实,有些房子破的不成样子了,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加进一些现代化的设施,风貌不变,但是用途提升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其他的商业建筑,过去的老商铺基本上看 不到了。我记得十几、二十年前我骑着自行车去转街,有时候还能发现老药铺、老绸缎庄,这些年大规模的开发,都拆掉了。想看老店铺,就只能翻过去的史料、翻书籍。

  【主持人】:单先生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古建筑在建筑手法上面,或者建筑艺术上面有什么样的特点?

  【单德启】:刚才马先生讲的分类,我觉得差不多了。有一点补充,还有一个大的,就是城市。这是当前中国面临最剧烈的改变。过去的一个城市,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生 态环境综合考虑的非常精妙,相当科学的大聚落。例如古城北京,从元大都到明代、清代、包括旧中国纷乱的战火破败,没有人大声疾呼,喊保护。但是一直到新中国建国时,还 是保存得较为完好。建国以后,毛主席站在天安门上指出北京城,我们将会有一片烟囱,要搞工业化。我觉得北京城太累了,功能太多了,它是政治中心,又是历史文化中心,又 要发展工业成为经济中心。后来,又要建成旅游城市,不堪重负啊,不坏也得坏。 现在北京城的整体形象,空间结构,交通系统、感觉不是北京了。古城保护好的,一个是平遥, 一个是西安。

  虽然问题也不少。但是西安古城的风貌,保护得还是相当好的,也做了一些传承与发展,古城市发展规划上也有战略性的保护策划。据介绍,唐代的长安城有一百万人, 这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当时城内有124坊,每个坊就相当于一个居住团组,平均住多少人,这么算出来的。现在西安,有一千万人了吧?但是唐长安城郊的“大唐芙蓉园”的水面, 是现在西安复建的“芙蓉园”加上最近完成的总和的三倍。西安还算是古城之中保护、传承得好的,北京就不用说,两千多万人,五百万辆机动车,生态环境、交通拥挤和污染, 古城风貌的被蚕食,我们究竟还有多少老祖宗留下的可以让我们作赌注啊。

  再说说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艺术,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我想,更值得我们倍加重视和传承弘扬的,是它的文化内涵,是它物质载体“硬件”之内的“软件”。中国 传统建筑与形象、群体格局、空间序列,与用地、用林营造等等各个方面,都是和谐统一,相辅相成、比如――我曾经给学生讲课,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是双坡屋顶,而太和殿是 “重檐庑殿式”琉璃瓦大屋顶。如果把太和殿做成双坡屋顶,就很难看了,也不经济,屋顶空间也会浪费很多。又如,太和殿这样的皇家建筑群为什么用琉璃瓦,一是黄瓦、红柱 是帝王的色彩,普通老百姓甚至官员都不能僭越,还有一层道理,就是普通砖瓦顶逢雨吸水,其重量增加三分之一。而琉璃瓦却几乎不吸水。你想,庞大的太和殿屋顶,一下雨重 量就增加了三分之一,下面的木构架体系承受的重量就会受不了。而普通老百姓的“三间五架”,其架构足足可以承受不大的雨后屋顶重量。中国建筑就是这样很巧妙地把建筑造 型、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结构、在料、色彩、尺度、非常巧妙、又科学的结合起来了。现在某些仿古建筑,是反中国建筑文化的。现在只要有钱,运用现代材料技术,放大一倍太和 殿也能盖得出来,实在不伦不类了。

  我还看到一栋庞大的仿古建筑,有三四层加大屋顶吧,居然上层和下层的柱子不对位。你要仿木构建的,又违反“木构”的逻辑,岂不让人哑然失笑?我们这个建筑业,是国 民经济的最大的一头,比如建筑材料、施工,形成城区后的道路、绿化、排供水、排污等等,有人统计是耗费资源60%以上,关系到国计民生。历史上,一个朝代肆意挥霍,追求所 谓的“形象工程”和“业绩工程”,比如秦始皇阿房宫、慈禧太后动用军费建颐和园,最后加速了他们朝代的灭亡。梁思成先生有句经典的话:“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 制于自然物理,非刻意求新形式”。试看现在,刻意求“新形式”的已经到了违背生态环境,浪费大量材料,在“视觉冲击力”的旗号下追求所谓的“新、奇、怪”,已经到了无 以复加的地步了。比如沈阳和广州相继搞大铜钱状的高层建筑等等。我看,这种糟蹋中国建筑文化的严重性,并不比损毁几栋古建筑差。

  【马炳坚】:中国大屋顶为什么是曲线?从排水方面是一个抛物线,它把水抛的更远。到了檐口部分相对平缓,因为屋顶出檐比较大,妨碍着阳光照进去,到了檐口这个地方比较 平缓,有一种反宇之势,阳光能够更多的照到里面。所以它是非常科学的。单先生刚才讲的彩画,尤其是等级越高的建筑,彩画做的越讲究。过去很早的时候,油饰彩画几乎是和 木构建筑一起同时产生,中国建筑历来有涂颜色的传统。这也是对木头的保护,同时彰显了建筑结构的等级和功能。和玺彩画一看就知道是皇宫用的。下一个等级是王府和寺庙, 老百姓是不能用彩画的。现在不管是四合院也好还是什么也好,都是做红颜色的油漆,大面积的彩画,在过去是要砍脑袋的。

  【主持人】:大家都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单德启】:凝固的音乐。

  【王明贤】:石头的历史。

  【主持人】:但是同时在我们现代的建筑设计中,怎么能将古建筑的优秀传统用到现代建筑中?

  【马炳坚】:这是一个大题目,这个太难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就终止了,要有一个传承和发展,不会停步。这是一个大课题,是我们全中国的建筑师们 要研究的课题。但是现在大家都不研究了,只有少数几个人在想这个事情。这不可能是少数人能够解决的问题。中国优秀的建筑艺术,包括一些造型艺术,中国古建筑的优点怎么 和现代建筑、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能够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让人一看这就是中国的东西,这个问题也应该说是一个大问题,也逃避不掉。

  【主持人】:现在有一些开发商在建房子的时候也在用这些中国古元素的东西。

  【马炳坚】:说起开发商,我还有一点看法。开发商最近两年有人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但是在过去,一般开发商开发的是盒子楼,欧陆风的建筑。现在我们的城市没有特点,基本 是三种类型的建筑,一种是叫无国界建筑,就是盒子楼,这种盒子楼放在哪都行,不管是玻璃盒子也好,钢筋混凝土的盒子,都是方盒子。现在全国各地城市基本都是这样。再一 类,欧陆风,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刮的相当凶。很多高档别墅都是欧陆建筑,这个花园、那个花园,就是没有中国花园。我不反对做一点欧陆建筑,但是你别把它做的太多了,因 为这是在中国。到了一个什么小区,说到罗马了,不是那么回事。甚至河都变成塞纳河。这是有问题的,指导思想是错的。中国的东西就不值钱?就一定得搞外国的?第三种,以 央视大楼为代表的,奇特怪。包括单先生刚才说的大铜钱、福禄寿,不管中式的奇、特、怪,还是西式的奇、特、怪,总而言之就是奇、特、怪。追求这个奇、特、怪,这也是不 健康的思想。

  【单德启】:是文化的颓废、堕落。

  【王明贤】:所以我们前面搞了全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评北京的摩根大厦,现在改为盘古大观,现在评为第一名,还有福禄寿,还有大铜钱。中国的现代建筑现在确实很成问题 ,因为中国现代建筑的水平确实很低,我们跟日本比较,日本现代建筑这五十年或者三十年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基本日本的现代建筑在国际上都属于一流的。我们看到有几十个建 筑师在世界上都算是大师。他们除了学习西方的现代建筑以外,他们对日本的传统建筑、东方得传统建筑有研究。他们看起来虽然是现代建筑,但是他们有日本和东方的建筑的特 点。我们中国的现代建筑目前总的还是让人很失望,就是刚才马先生说的那三种状况。下一步中国建筑如何从传统建筑中吸取营养,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是这里面也有问题, 不是把过去建筑照搬照抄,因为现在的城市生活和过去不一样,所以中国现代建筑就面临着非常大的问题。他们在北京和中国做的东西,他做出来没有办法跟中国和北京的城市联 系起来,他就好象一个忽然的天外来客,像一个迪斯尼的乐园,而不是真正北京生长出来的现代建筑。下一步应该是中国的建筑师和世界的建筑师携手起来研究。但是这又要从城 市规划的角度来看。一个城市要形成它的文化,保护老北京城,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所以要从城市规划角度考虑。首先要保护核心建筑、历史建筑。一些建筑跟城市的传统文化最 靠近,就是把大量的古建筑都拆了,盖大批不伦不类的新建筑,把这个城市给破坏了。现在怎么样从城市规划角度保护这些古建筑。就像刚才马先生讲的,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要重点保护,甚至是北京市的文物建设保护。是不是还有一匹一些老的建筑,现在有的要拆,有的不拆,我们能不能做一个研究,至少不能随便拆。要是这些专家跟媒体给 它保护起来。比如说把北京做一个普查,哪些建筑需要保护,哪些建筑是有可能不一定留下来的,我们做一个研究,在这个情况下,可能我们的老北京还保护得住。北京作为一个 世界少有的历史文化名城,生存还是毁灭,就在这一代人手里。可能我们这一代人就把老北京城毁掉了,也可能保留下来。关键时刻,媒体和专家共同一起来工作。

  【单德启】:有没有一种虚拟空间的保护。人类再过一二百年,你都能够保留下来?地皮有限、空间也是有限的。我们现在看到保存至今的古建筑、老房子,比如说四合院、大屋 顶、徽州民居等等,在它形成一种模式之前,必然有一种另外的模式,只是社会发展了,新的功能,新的材料和结构形成新的模式更好,新的模式取代了旧的模式。可以说,现代 称为古建筑的那些建筑,当初也是那个时代的“现代建筑”,可能也很时尚,很新潮。传承几百年下来,它们也都面临需要更新的境地了。我觉得,对待传统建筑,尤其是老城老 房子,它的保护理念,它的更新发展,都需要转变我们自己的思维,优化我们的思维定势。比如“保护”就只能原地、原状不动,没有一丝变动。法国的名人莱布尼茨故居就从郊 外搬到汉诺威城内,它更有效的被保护了。它更有展示自己的功能了。我们国家也不乏此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安徽歙县,东南大学的教授就将分散在几个村子里的一批明代 徽州民居集中到一个地方,设为“明村”。它们都得到很好的转移、修缮和保护。否则,毫无疑问将湮没、毁坏、倒塌在村里。这些例子说明:保护应该是多种形式、多种对策的 。就地保护、异地保护、镶嵌保护(把古建筑有机融入现代城区)、废墟保护、“基因”保护;如果再试试“虚拟空间”保护,把那些实在“保”不下来的古建筑“安放”在虚拟 空间里,是否也不失一种措施。

  “创新”也是不是应该多种形式的,“面目全非”似乎是创新,而“似曾相识”就不是创新。最关键的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精粹在哪里?林徽因先生在和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建 筑进行抢救性的调查时,她讲了这么一段话:中国古建筑和现代建筑有相通之处,将来可不作大的更改。但是材料是一定要更替的。势必有更精彩的建筑产生。我们可以从林徽因 先生的话中领悟到:只有改变了材料和结构,才能创造精彩的现代建筑。试问:木构架能盖高层,超高层建筑吗?能盖大空间的航站楼、体育馆吗?为什么老百姓喜欢“欧陆风” ,就是农民盖房子有的搬一两根西方古典柱式,当然是极为粗鄙的。说白了,他们是想追求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现代生活模式。中国的建筑师,房地产商甚至政府官员,做不出既是 现代的又是中国的建筑来。我想:祖宗在当时条件和手段有限的情况下,对中国传统建筑有那么多的创造;我们现在的条件和手段更好更多了,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我们的创造呢 ?

  【主持人】:刚才前面两位都提到现代建筑和古代建筑、甚至城市规划的问题。马老师,您对古建筑和现代城市的建设,他肯定是会有一些冲突的。您对目前的情况怎么看?

  【马炳坚】:城市在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城市要发展,建筑的功能、形态、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变化。但是发展有两种,一种是沿着中国传统的文 脉发展。一种是割断历史的发展。现在的发展,把历史完全都忘了,把中国自己的东西都丢了,这种发展有问题。我主张沿着中国传统的文脉向前发展。比如说国庆十周年北京搞 了十大建筑,这十大建筑都是很现代的。但是它理念融入了很多中国的文化元素。中国美术馆、农展馆、人民大会堂、首博、友谊宾馆、华侨大厦,这些建筑直到现在都不过时, 友谊宾馆我前一段去了,那些设备设施都相当不错。但是从外形上看,一看是中国的东西。我们这些年恰恰是把这个给忘掉了。完全做的一点中国的文化元素都没有了。完全是盒 子楼和欧陆建筑。这是有问题的。所以造成了现在城市没有文化特色,中国的城市不像中国城市,和外国的城市没有什么区别。

  【单德启】:你看美国的华盛顿他乱搞吗?法国巴黎他乱搞吗?

  【马炳坚】:法国老城保护的相当好。巴黎老城个别建筑坏了以后就是重新翻建的话,也要和周边的协调起来。仔细一看有差别,猛然一看他的风格是一致的。不可能出一个鸟蛋 ,出一个大裤衩子,所以这个是两条发展思路,一条是沿着我们的文化、文脉,要保持着民族特色,传统风貌。一个是完全割断历史。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门楣上面有一条标语:只 有一个国家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就是说了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如果你割断了历史,忘记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我们07年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把 文化建设提到党的中心工作层面,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07年和十七大同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这个规划法加进了这样一句话 ,在第四条规划原则里面加进了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这就是作为一个城市规划一条重要的原则,原来是没有的。我们的规划应该重视城市 的风貌问题,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也就是文化和历史要传承下来,只有走这条路,才是正确的。

  【王明贤】:我一方面同意他们意见,一方面又不同意。单先生说的虚拟建筑,作为研究者,应该从建筑历史,而不是从文化上保护和研究。陈寅恪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说过一 句话,因为当时中国正处于民族危亡的关头,他说国可以亡,但是史不能断。我们对历史的研究不能断,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使中国建筑发展。所以我们现在要做大量的研究,从历史 的角度。但我们不能再退了,如果都是虚拟建筑,我们城市的古建筑可能会被毁了。不能退,你一退他们就拆了。

  【单德启】:如果万一没有顶了,你至少把它录像下来,将来子孙可以从虚拟空间看到,必要时也可以复建。

  【王明贤】:但是我的理解还是坚决不能退,你一退完开发商就起来了。

  【单德启】:虚拟建筑还不光是对传统的建筑,未来某些建筑,或者某些建筑的功能,或者某些建筑的审美,可以通过虚拟空间来满足。

  【王明贤】:1963年北京规划局曾想要把整个故宫拆掉,盖成现代办公大楼的方案。那个时候如果我们退了,整个北京城就盖成了曼哈顿。马先生说中国建筑发展方针我觉得也很 重要。我还是觉得强调,一定要坚决保护那些古建筑,因为这些如果你拆完了,你就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如果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一方面对中国现代。但是对大量的住宅可 能他还不可能太强调它的民族形式,所以还是从现代生活来考虑。在另外一部分的重要创作,强调它的现代民族形式和民族意义。

  【主持人】:保护古建筑也好,传统古建筑也好,可能是从每个中国人做起。从中国人对整个中国对建筑文化的了解来做起。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怎么样能够引发他去对古建筑产 生更大的兴趣?

  【王明贤】:我觉得建筑跟普通老百姓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他完全有可能比关心别的东西更关注。中央电视台现在有一个鉴宝节目,中国有几亿人在收藏,老太太用退休的工资还 拿去收藏。我觉得用这个精神来保护我们的古建筑,对我们的建筑研究,或者建筑的理解,我觉得完全有可能调动起来。我希望你们搜狐能不能在这里起到重要作用。就像当年讨 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怎么做到思想解放,推到改革开放的路上。我觉得你们要发起中国城市和建筑的讨论,使中国城市的建筑才真正走上良性的道路。

  【单德启】:现在CCTV搞的“走基层”,反映普遍的好。它就是这个道理:你媒体、舆论工具关注中国的真实情况,你别一天到晚搞粉饰太平的高消费、奢侈品,豪宅豪车的宣传 ;老百姓说,你这和我没关系。所以,我们如果能够把我们中国的传统建筑、古建筑、古代城市等等留下的遗产,对广大老百姓到底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包括年轻人,对他 们的文化感染和艺术熏陶,对他们的精神生活非常重要。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而不是被强制地关心和保护。我小时候,爷爷给我讲了不少传统文化的小故事,比如孔融让梨、司马 光破缸救小朋友,孟母三迁等等,很有趣,又很能激励人,这样就会对传统文化的感召力认可。现在讲对待传统建筑保护、传承等等,老百姓认为这是专家的事、是政府的事,跟 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他不在意、不在乎。所以,专家、媒体、政府要大力推动全民对产生建筑文化的重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

  【马炳坚】:其实就是抓两个问题,一个是宣传,一个是教育。宣传就是中国建筑究竟好在哪。它的内涵是什么,通过专家、媒体充分的展示。

  【单德启】:比如戏剧、诗歌,绘画文学作品等等,都有“亭”,《牡丹亭》、《风渡亭》、《凤仪亭》等等。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马炳坚】:过去亭子的亭和停留的停是一个字,人走了一段时间以后要休息一下,他累了,要有一个停留的地方,休息的地方环境要好,不能说休息在一个旮旯里面,他不舒服 ,他必须要找一个风景比较好的地方,休息一下、看一看。所以亭子究竟放在哪合适,这本身也是很有讲究的。这就和造园就联系起来了。中国建筑任何一点拿出来以后,对它加 以分析,都能够找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今天这样的访谈也是挺有必要的,但是需要做深做细,要做成系列的。另外,就是教育,教育要从小孩子抓起,小学课本也应该有这方 面的科普。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大学教育很成问题,自从建国初期批判了梁先生以后,中国的教育基本上在大学里面不讲传统。研究生可能搞一点建筑历史,这仅仅是限于历史,其 他的工程技术、美学、技术、哲学问题都没有上。这两年中国的文化热也波及到建筑系。建筑系搞传统东西比较多了。我是做设计的,我感觉压力很大,大学里培养出来的基本上 都是西医,中医传统非常少。所以我们觉得这个风应该在大学里赶紧刮一刮,能不能在大学里面,把中国建筑的内容加一些进去。我觉得应该是中西建筑一起学。建筑学谁规定的 就是学现代建筑?

  【单德启】:老祖宗也是开放的,比如中国佛教的塔就是从印度引进的。印度的塔叫做“萃堵坡”,是石构,到中国来把它作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放在顶部。而塔,中国化了。中国 最接近高层建筑的是阁。于是中国的阁加上印度的萃堵坡文化符号,就创造出了中国的塔。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西方一些国家现代化起步早一些,并不是说飞机场航站楼 、高层建筑等等现代建筑是欧式建筑,中国要是早现代化了,飞机场等等也必然是这个样。现代建筑本土化,就是要把本土文化融入到建筑中去。

  【马炳坚】:所以教育中要把本土的东西融进去,纯粹的光搞西方不行。

  【单德启】:外国的现代建筑,他们也在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比如现代的外国教堂。

  【马炳坚】:这有一个历史背景,因为中国一直封闭,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放开,一出国,大家有一个猎奇的心理,都觉得外国挺精彩,他没有见过,觉得挺新鲜,所以就学。但是 学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学了,再学就有问题。外国人看中国的东西还稀奇呢。

  【主持人】:就像开发商盖房子似的,欧陆风的就是国人买的比较多,外国人买的比较多的就是中式的。

  【王明贤】:现在北京市的四合院越来越少了,现在又开始多了。我有一个朋友他在美术馆附近买了一个两进院的四合院。小的人敢要。有一个艺术家,他在大杂院里只有20多平 米,他现在改造成室内设计很舒服,小的也可以很好。有条件的就买独门独户的,他也会对那个有兴趣,要去了解。老百姓住在大杂院,这20平米,我改造成舒服的住宅。我建议 你们去把这些了解一下,然后介绍一下。

  【马炳坚】:这些年我们也没有少做四合院的翻改建。把那些老院子通过翻新建的手段把现代化的东西加进去,有的甚至做的很理想。这样的话,住着很舒服,再也不是过去得那 种阴暗潮湿的。形式还是传统的,但是里面的内容是现代的。现在最讲究的住宅就是四合院,比任何一种高档的都卖的贵,而且不好买。

  【主持人】: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不能聊的太充分。最后想请三位专家用一两句话给我们说一说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好的建筑和好的希望。

  【马炳坚】:中国的城市要发展、建筑要发展,但是一定要沿着中国自己的文脉发展。

  【单德启】: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宣传、教育,从娃娃抓起。

  【王明贤】:对城市里的古建筑要坚决的保护,当代建筑一定要创造出我们民族的特色来。

  【主持人】:文化传承应该是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如果是文化的东西丢了,就像刚才几位说的,就丢了根和历史。所以我们在文化 传承中,其实建筑是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因为它兼具实用型和可观赏性,一个好的建筑很快会成为城市的标志。这也是本期建筑改变中国的论坛想要引起大家共鸣的东西,注重建 筑化的传承。新的一年我们还会继续做建筑改变中国,不管是保护古建筑方面的论坛,还有其他的现代建筑的活动,我们都会进行,也希望各位能够继续支持和关注我们的论坛, 也希望广大的网友能够关注。谢谢几位嘉宾。

上一篇 : 万科被疑拆毁古建祠堂 回应:古建木料是买来的 下一篇: 保平村首座古建筑 修复完成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 古建精华怎样在新建筑上体现?
  • 中国古建筑的艺术形象特点
  • 古建砖瓦厂推荐:中国现存50大著名文物古建筑图片欣赏
  • 古建青砖瓦装饰美图 四合院室内装修效果 古韵古色享宁静
  • 古建仿古青砖的特点
  • 城市四合院建筑设计
  • 古建装饰文化之农村四合院建筑设计图
  • 西安古建砖瓦厂古建砖瓦 青灰瓦 灰瓦片 厂家专业生产 欢迎选
  • 内部古建青砖瓦装饰-中式餐饮酒店设计公司的装修理念
乾县刘家古建砖瓦厂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产品专区
  • 工程案例
  • 古建鉴赏
  • 销售市场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乾县刘家古建砖瓦厂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灵源镇电话:13488495685联系人:王经理
手机:13488495685邮箱:2121423581@qq.com

友情链接: 百度  腾讯  

  • 电话:13488495685
    手机:13488495685
  • 乾县刘家古建砖瓦厂
  • QQ:2121423581